當初彼得·范德坎普最初的研究明顯聚焦在搜尋行星,有大量的文件證明巴納德星在其他的研究項目上也受到天文學家關注。
恆星的特性和天體測量
编辑
道森在2003年提出一些質量與光度關聯性的論文來說明巴納德星溫度和光度,認為之前的天文學家很可能一直低估這顆恆星的半徑,其實它應該是0.2±0.008倍太陽半徑,達到傳統估計值的上限[7]。
根據天文學家一次對M型矮星金屬量的廣泛測量,巴納德星的金屬量被測定在-0.5和-1.0之間的等級,大約是太陽金屬量的10至32%[8]。金屬量是恆星質量中比氦重的元素所佔的比例,幫助我們分類星系中恆星的星族。巴納德星似乎是一顆老年恆星,屬於第二星族的紅矮星,也是貧金屬的銀暈星。雖然是一顆紅矮星,巴納德星的金屬量比銀暈星還高,並且達到擁有豐富金屬的盤面星下限,這些加上它擁有高度的自行運動,所以天文學家認為這顆恆星是屬於銀暈星和盤面星之間的"中間第二星族" [8][37]。
班尼迪克和同事在1999年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做了廣泛的研究,精密測量出這顆恆星的絕對視差和絕對星等[32],幫助他們確定星球的界限。Kurster等人在2003年提出一些重要的論文,首次偵測到巴納德星的徑向速度導致它的運動速度發生變化;這顆恆星的活動促使徑向速度進一步產生變化[37]。
推敲行星存在的界限
编辑
天體測量和研究其他恆星的特徵或許可以對太陽系外行星有更多了解和認識。藉由校正恆星運動數值可以得知行星質量和軌道的上限值:天文學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知道何種行星軌道不可能存在。比起那些更大的恆星,天文學家更容易注意到巴納德星這樣的紅矮星,因為它們的質量較低,攝動比較明顯,所以天文學家容易觀測[38]。Gatewood在1995年表示可能有10倍木星質量的行星(這是棕矮星質量的下限)環繞著巴納德星運轉[25],他在一篇論文中協助天文學家降低行星存在的普遍性[39]。天文學家在1999年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進一步的排除巴納德星擁有0.8倍木星質量的行星,並以短於1,000天週期環繞主星的可能性[32];此外,Kurtzer在2003年確定環繞著巴納德星適居帶的"M sin i"值[註 3]。行星質量不可能大於7.5倍地球質量或是大於3.1倍海王星質量(遠低於彼得·范德坎普主張的最低行星質量)[37]。
這些研究都降低巴納德星附近行星存在的可能性,雖然天文學家尚未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目前很難偵測到類地行星的存在。NASA的太空干涉儀任務(Space Interferometry Mission)和ESA的達爾文任務(Darwin)都預定搜尋類似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也都將巴納德星納入搜尋目標星表內[24]。但是NASA太空干涉儀任務和ESA的達爾文任務後來分別在2010年[40]及2007年[41]遭到中止。
1998年耀斑觀測
编辑
藝術家想像中的巴納德星,它與多數鄰近太陽的恆星一樣是一顆紅矮星。
觀察到巴納德星的恆星耀斑使天文學家對它的研究又多了一個有趣的題材。在奧斯汀德州大學工作的William Cochran注意到1998年7月17日巴納德星的發射光譜(在一次無關於星球擺動的研究中),在充分的分析這次耀斑之前的四年觀測紀錄後,現在任職於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黛安娜·鮑爾森等人,指出耀斑的溫度高達8,000K,超過這顆恆星正常溫度的兩倍,雖然天文學家對光譜進行簡單的分析不可能精確的確定耀斑釋放的總能量[42]。因為耀斑是隨機發生的,所以黛安娜·鮑爾森附註道"恆星總會讓業餘觀測者在觀測時出其不意" [17]。
這個耀斑令天文學家大感意外,因為天文學家沒有預期到這種年齡的恆星會有如此種強烈的活動。雖然目前對耀斑尚未完全了解,但是天文學家相信這種現象是來自強烈的磁場導致對流層內被壓抑的電漿突然爆發:自轉迅速的恆星能產生強大的磁場,恆星衰老時自轉速度將會減慢。因此天文學家認為巴納德星發生這樣重大的現象是很罕見的[42]。根據天文學家對於恆星週期性或恆星活動變化時間標尺的研究,也認為它應該是一顆沉寂的恆星。天文學家在1998年對巴納德星的亮度研究顯示出這顆恆星有微弱的週期變化,天文學家注意到唯一一個星斑存在超過130天之久[9]。
這種恆星活動現象讓巴納德星成為天文學家研究與了解同類恆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天文學家希望能針對星系中為數眾多的老年M型矮星進行紫外線和X射線發射的測光計研究。這樣的研究存在天體生物學上的涵義:由於M型恆星的適居帶緊鄰著恆星,耀斑、恆星風和電漿拋射事件會對任何一顆行星造成強烈的影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