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手臂上用刀刻蓝鲸
2、4:20起床看恐怖片
10、4:20 站在屋顶上
3、用刀在手腕上切三道浅口
5、如果你准备好变成蓝鲸,就在推上用刀划个yes,如果不想就在手上随便划几刀
15、用针戳手臂
16、跑到屋顶上,站在屋顶边缘
如果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些任务很恐怖不想再继续玩儿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开启游戏之前管理员会要求玩家提供身份信息、详细住址、家人联系方式等,并表示,一旦玩家自己无法完成,则有人会“替你完成”。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10日报道,21岁的俄罗斯人,蓝鲸死亡游戏创始人Philip Budeikin被指控至少煽动16名女生参加他的蓝鲸自杀社交媒体热潮,他告诉调查员,她们都“很高兴去死”。现在Budeikin已经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称那些参与游戏的受害者都是生物垃圾,需要被清除掉,并称他此举旨在清理社会。即使是已经被关在监狱Budeikin,仍然每天收到大量十多岁女孩的信件,根据当地法律的要求,他们目前无权禁止Budeikin和那些留有地址的女孩进行信件来往。
尽管创始人被抓,这个暗黑的死亡游戏依然在互联网上悄悄传播着。
不仅仅在俄罗斯,该游戏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多国都发布警告,提醒家长多多注意孩子的网络社交。
蓝鲸游戏传入国内之后,任务也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演变,“比如威胁方式从战斗民族的“杀全家”演变成为发裸照。
不少人觉得“蓝鲸”是中国得非主流玩儿剩下的,不够刺激。于是本土“蓝鲸”任务也开始变得奇葩起来。比如这种
还有这种
这,为什么感觉和某个直播平台上的主播干的事儿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干完的早死了还用着自杀么…..
为什么这么蠢的游戏会还会有人加入?
一位曾经参与过“蓝鲸”游戏的19岁女性是这样描述自己这段经历的:
本来我只是闲着没事点进去的,群里的人大概在20岁左右。群里有一个人会专门监督我,他第一次跟我对话就说,“请把你的详细地址给我”“然后准备一把刀”“4:20再来找我时,游戏就开始了”。
“蓝鲸死亡游戏”要参与者在身上割出蓝鲸图形,但我真不想伤害自己的身体,我就是画出来的,就这么糊弄过去了。监督我的那个人每天都会启动QQ电话震醒我,后来我想解除,他居然用我的家人威胁我,好在我留的是假信息。要不这样,我可能真的不能活命了。在这期间,如果不完成任务,他们真的会威胁参与者。
我感觉这个游戏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参与者自杀。他们的游戏规则很吓人,会让人精神崩溃,从而得抑郁症然后自杀。凌晨四点多起床就已经让人的精神受不了了,这就是这个游戏的恐怖之处。
我看有报道说,“游戏开始时玩家需要割破手臂,划出一个鲸鱼的形状,而游戏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自杀,这一步是必须完成的,如果玩家反悔,游戏组织者将威胁参与者杀死他们的家人,由于参与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在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会一步步地受到邀请人的煽动,最终在引导下选择自杀”,这些和我这几天的感受都很符合。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个畸形游戏的参与者竟然大多是未成年,在其心目中,参加蓝鲸游戏是一种异常酷炫的事情。大多未成年人参加的原因多是出于好奇急于探索别人不敢或是不愿参与的领域,甚至认为游戏生命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多数人可能一开始以玩游戏的心态误入。不排除被管理员“洗脑”而精神控制后,部分人最终走向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以游戏的概念来包装和美化本质上的自我伤害,也降低了参与者的警惕心理,构成了教唆自杀之嫌。
任务的重点在于通过生理上的睡眠剥夺、扰乱生理节律、迫使接触恐怖信息等方法,增加参与者的大脑及心血管的不稳定性,使其精神更加错乱,并逐渐对自残等行为麻木不仁。同时,向其灌输一些反社会的观荒谬念,如“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以s开头,包括sex, saturday ,suicide”等,攻破心理防线,最终在其心中植入一种视死亡为圣物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自杀企图,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又远远高于自杀死亡。蓝鲸游戏让人感到害怕的地方,就是很多青少年通过完成游戏任务,将他们可能存在的自杀意念转变成了行动,最终实现了自杀行为。
抵制“蓝鲸”的n种方法
在相关部门的打击之下,国内很多涉及“蓝鲸死亡游戏”的QQ群已经被封号,但仍有QQ群改头换面并试图通过更严格的入群审核“求生存”,也有此类游戏组织者转入微信群诱人参与。他们给自己起了多个别称, “4:20叫醒我”“4:20叫我起床”。目前腾讯已经把这些标签意味很强的关键词也屏蔽掉了,但是这些群依然存在,并日趋隐蔽化。
其他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蓝鲸”游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
在百度搜索“蓝鲸游戏”出来的界面是这样的
下午再搜的时候百度的界面变成了这样,电话突然就没了呢,不知道为什么。
国外的一些社交网站在搜索涉及“蓝鲸”的关键词,也会出现这样的页面。
也有人按照蓝鲸游戏的模式发起了“快乐蓝鲸”的活动,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任务。
脑洞最大的还是我国网友,积极乐观的他们对这种黑暗的游戏表示出了极大的嘲讽。
还有一些群基于“蓝鲸”游戏开发出了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任务。
听说这个群目前也被关键词屏蔽了,果然不作死就不会死。
尽管大部分网友将这件事当成笑话看,但会被“蓝鲸”游戏影响而选择自杀的人,多数没有这么乐观的性格。据媒体统计,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俄罗斯境内发生的130起少年自杀事件,发现其中至少有80人的死,和“蓝鲸”有关。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都不差,但生活空虚,性格较为孤僻。在死亡游戏中,完成指定任务带来的越轨快感,以及这种竞争带来的“共在感”、荣誉感,都是失落抑郁的孩子们所迷恋的。
网络时代的信息流通,突破了物理阻隔,像“蓝鲸”这样的游戏能由一个国家迅速传入另一个国家,就是一例。“自杀游戏”展现的其实是互联网安全威胁所共有的新表现形式。对其予以有效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发力。一是现实层面,如何对之进行及时辨别,并予以有效的技术阻断?其中牵涉到的互联网的自由与秩序边界,也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二是法律层面,对于像“蓝鲸”这样教唆自伤、自杀的“游戏”,如何对其定性并追究推广者的责任?这些都需要及早加以重视,实施有效行动。
关联阅读
中国每天都有12000个创始人诞生,也有12000家创业型企业倒闭……
那么创业型企业最怕什么?
怕没钱,怕没人,怕没订单,怕没文化,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创业型企业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
创业型企业做品牌传播最怕什么?
没钱、没人、没时间、周期长、过程麻烦、效果不可视……
简而言之,赛道变窄了,流量红利没有了。
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
甚至连百度李彦宏都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醒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消失了,认为“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了,因为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增长已经放缓,阿里只有不停的收购保平安,一直是手机界明星的小米也开始走下神坛,巨头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不轻松。
如今,当老板、当高管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玩不起的游戏,创业者每天都是生死存亡!
当红利消失成为既定事实,创业的土壤即将贫瘠,我们怎么办。
坚持梦想,活在当下,学习充电。
去学习那些商界领袖为什么能做到市场领头!
去学习那些企业到底有什么独特的运营之道!
去学习那些成功的品牌到底如何做到深入人心,让用户成为品牌的粉丝?
去学习如何打造品牌的生命力!
微 信:蚂蚁品牌传播,一起探讨如何塑造品牌影响力。
最好的投资就是学习!蚂蚁品牌传播,分享各种商业案例研究,并为众多企业提供品牌包装、品牌推广等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