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虢仲之封地称为西虢,故城在今陕西宝鸡东。后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故城在今河南三门峡。上阳之虢,兼有今河南三门峡和黄河沿岸山西平陆地境,与虞国毗邻。1955—1957年,三门峡上村岭发现并发掘了虢国墓地。上述第一等墓,是虢国之君墓,第二等墓是低于国君之墓。1990年虢国墓地第二次发掘墓葬九座,车马坑四座。1991年,上村岭虢国墓地再次发掘墓葬两座,又获重大发现。据铜器铭文,应为虢仲,也是虢国的一代国君。
西周初年,周武王的两个弟弟——虢〔guó国〕仲与虢叔。虢仲之封地称为西虢,故城在今陕西宝鸡东。后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故城在今河南三门峡。其支族仍留原岐地者,称小虢。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虢叔之封地称东虢,故城在今河南滎阳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上阳之虢,兼有今河南三门峡和黄河沿岸山西平陆地境,与虞国毗邻。公元前655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虢国遂亡。 1955—2025年,三门峡上村岭发现并发掘了虢国墓地。这次发掘墓葬234座、车马坑三座、马坑一座,共出土文物9197件,其中铜器181件,带铭文的有14件。 墓地年代,下限与虢国灭亡的时间一致,上限则为西周晚年,即应早于平王东迁以前。主要是公元前9一前7世纪前期的遗迹。前后约百余年的时间。 墓地发掘的这些墓葬,都是没有墓道的竖穴土坑墓。绝大多数墓内死者头向北方。葬具可分为重椁单棺、单椁单棺、单棺三种。也有无葬具的墓。在葬制上有一定的差别。 墓的规模,大小不一。较大的墓占1/10,深8—9米、坑口长四米、宽2.5米以上。这次发掘以出土“虢太子”戈的M1052墓最大,墓深10米、长近六米、宽四米以上。随葬品以青铜礼器为主,间有兵器和车马器。在近200座较小的墓中,有50多座墓只出少量玉石饰或一件陶器,甚至无一随葬物。其余各墓中多随葬鬲、盆、罐、豆等陶器。随葬物的等级差别,甚为明显。青铜器的组合,规格最高的是七鼎墓,并葬有乐器。规格较高的是五鼎或三鼎墓。还有盘、匜、盉、二壶、一豆、一甗,并出兵器和车马器,另有附葬车马坑。规格低的为二鼎或一鼎墓,并同出盘和豆。 虢国墓地的葬制等级,连同M2001来看,大致可分为六等: 第一等:九鼎、八簋、八鬲。还有铜编钟8件、石磬10件。附近的车马坑,长达40米,宽5.2米。如M2001。 第二等:七鼎、六簋、六鬲。还有铜钮钟九件等。所出铜戈上铭:“虢太子元徒戈”。附车马坑,坑内10辆车,24匹马。如M1052。 第三等:五鼎、四簋、四鬲,无乐器。附葬车马坑,坑内五辆车、十匹马。如M1706、M1810。 第四等:三鼎、四簋、二鬲。也有车马坑(尚未发掘)。如M1705、M1721、M1820。另有一座三鼎墓,随葬车马器。如M1602。 第五等:二鼎或一鼎,将近20座墓。有的仅出一鼎,有的同出盘、匜,有的同出盆、豆、罐等陶器。 第六等:没有青铜礼器墓,将近200座。 上述第一等墓,是虢国之君墓,第二等墓是低于国君之墓。随葬七鼎墓,出土虢太子戈,应是虢太子之墓。墓的年代,推定为西周宣王时期。 2025年虢国墓地第二次发掘墓葬九座,车马坑四座。其中,九鼎墓一座,五鼎墓两座,三鼎墓三座。 一号墓(M2001),随葬九鼎、八簋、八鬲,等级很高。墓口南北长5.3米,宽3.55米。出土物达3200多件。计有铜、铁、金、玉、石、陶、竹木、皮革、麻布等九类。青铜礼器:鼎、簋、鬲、盨、盘、匜、豆、方壶、圆壶等56件。有铭文者30余件。乐器:铜甬编钟八件,铜钲一件。石磬一套10件。铜鼎和铜编钟,都有“虢季”字样铭文。 尤为珍贵的是一件铜柄铁剑,剑身铁质,长约33厘米。经鉴定,确认是人工冶铁制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人工冶铁实物。它将我国人工冶铁出现的年代至少提前近200多年。 出土的大量玉器中,尤以缀玉面罩最引人注目。玉面罩置于死者面部,其主体为玉制眉、目、鼻、口、耳、下颚、左右面颊等。是一件艺术珍品。死者身上还有一组大型人形玉组佩。这组玉佩是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双排两行玛瑙琉璃串珠连缀而成。挂于颈部而达于膝下。死者头部又有五组玉饰,肩胛骨及骨盆处放置玉璧,躯干处还有戈、璋、圭等盖其上面。而且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脚下踏玉、脚趾缝内也各夹有玉饰。这种葬玉,数量之大,玉器之精美,又为两周时代所罕见。另在死者的腰部有由12件金器组成的腰带组饰,也是很少见的。 墓主人,据铭文,应为“虢季”。从随葬礼器的基本组合为九鼎、八簋、八鬲,并有大量精美玉饰看,墓主生前身份很高。当为虢国某一代国君。其年代可推定为西周晚期。 2025年,上村岭虢国墓地再次发掘墓葬两座,又获重大发现。 九号墓(M2009),墓口长5.6米,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深约20米。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重棺单椁。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随葬品达3000多件。铜器200余件,大型铜礼器中,大部分为实用器。多套礼器上均铸有铭文。四件铜盨铭文为:“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其余均为“虢仲自作器”铭。 铜乐器,有甬钟一套八件。钮编钟一套八件。铜铙一件。经测音鉴定,均为实用乐器。钮编钟上铸有较长铭文,自铭为“宝铃钟”。石磬两套各10件,一套为实用器,另一套为明器。 铁器四件,铁刃铜戈一件,铁工具三件。 整件毛织衣物,保存完好,实为罕见。 皮马甲及盾牌各一件。这在同时期墓葬中是第一次见到。 遗册,是这次发掘中的重要发现之一。系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内容涉及送葬者姓名及所送物品。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早期书法珍品。 在椁盖、内外棺盖、墓主人周身上下,均有精美玉器,数量大,品类多,制作精美。还雕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玉狮、虎、豹、鹿、牛、羊、鱼、鼠、蜻蜓、海龟等。 墓主人面部覆有玉面罩,尸身上又有成组的玉佩饰。据铜器铭文,应为虢仲,也是虢国的一代国君。其年代应为西周宣王时期。 (https://www.chuimin.cn)
相关文章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1994年10—12月,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掘一处商末至西周早期贵族墓地。此次清理墓葬11座、殉马坑二座、祭祀设施和水井各一处。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内北侧二层台放置铜胄10件,数量多,形制特殊。随葬青铜器60余件,其中铜礼器13件。这种墓内埋车的葬式,在山东商至西周早期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这批墓葬的发掘,出土青铜器、漆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商周之际薛国的历史文化、埋葬制度,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
2025-10-01
详细阅读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姜寨王因柳湾等原始氏族墓地
我国发现的原始氏族墓地已有数百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70年代发掘的姜寨墓地、王因墓地和柳湾墓地。这一墓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完整,发现墓葬180多座。史前同性合葬墓最早发现于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中,而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则是地处黄河下游的王因墓地。二人合葬墓大都是成年男女合葬,男的仰身直肢埋在棺内,女的侧身屈肢埋在棺外。多人合葬墓中,棺内的男性骨骼一般较为完整,而棺外的骨骼大多残缺不全,有的仅剩头骨。......
2025-10-01
详细阅读
中国的起源与考古发现
就算我年少时兴趣广泛,也不可能会对专门学习如何“挖死人骨头”动念的。在大一的必修课中,赫然出现了“考古人类学导论”。我花了一两个小时在图书馆翻了翻上学期的笔记,才明白,哇,考古人类学还真的是“挖死人骨头”的啊!考试成绩公布,我的“考导”真的“考倒”了,拿了62分,在班上排名倒数。......
2025-09-30
详细阅读
中国周原遗址与丰镐遗址:重要考古发现
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5-10-01
详细阅读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猿人及早期遗迹
至1966年共发现了大约代表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和10多万件的石器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用火遗迹等。北京猿人洞是世界上发现的材料最丰富也是最系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人类遗址。北京猿人的个子矮于现代人,男子身高约162厘米,女子身高约152厘米。北京猿人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与采集所得。北京猿人已知熟食,其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火种,能够保存火种。牙齿很粗壮,基本形态与北京猿人接近,但具有明显的原始性。......
2025-10-01
详细阅读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距今4000年前的古城址
距今4000年前的城址,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发现。目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已发现了20多座。王城岗城址是最早发现并确认的距今4000多年的城址,位于登封县告成镇西约一公里的台地上,1977—1981年的发掘表明,它是由东、西并列的两座城址组成。王城岗城址的年代约早至距今4300年,该城址面积不大,其职能可能是作为防御作用的城堡。城墙外侧有宽20余米、深三米的巨型城壕,这是首次发现的距今4000年前的城壕。......
2025-10-01
详细阅读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与良渚文化祭坛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丰富多彩的稻作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遗存,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即已拥有充分发展的农业文化成就,而1986年以来发现的良渚文化的土冢、祭坛、中心聚落址与神徽玉器则进一步表明这一地区在距今4800年前,其原始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后世的神权与王权意识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而形象的反映。......
2025-10-01
详细阅读
安阳殷墟:宫殿基址与妇好墓,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为商代后期王都遗址。周灭殷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近几年来,殷墟考古的重大收获,应是“匚”形宫殿基址和妇好墓。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已发掘夯土基址53座。这三排房基中,北排房基应为主要建筑。殷墟发掘的墓葬约近2000座。这在殷墟考古史上是仅有的。其中鹤、鹰、鸽、鸬鹚、螳螂的造型,在殷墟尚属首次发现。......
2025-10-01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