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巴西 有人踢球 有人说球 五大世界杯解说员

2025-05-11 09:25:39

摄影:徐晓林 编辑:费文晶 时装编辑:高雅 化妆:梁漫、戴黛(刘越) 场地:中纺影棚、STUDIO 101(刘越) 鸣谢:沙桐

刘建宏: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可以为其随时疯狂

1968年生,中央电视台足球评论员,主持央视每周四晚《足球之夜》节目。

采访,撰文:火柴

如果不是十八年前的大胆赌博,我现在大概在石家庄过着喝茶水等退休的平淡日子。当初放手一搏来到北京从央视临时工干起,现在成为一名足球解说员。最近几年,我经历了电视时代到网络时代的变迁,今年的巴西世界杯,我会摒弃曾经的一些方式,换一种全新姿态对待解说员这份事业。

我今年46岁了,依然经常踢球,并且担任央视足球队队长。平时我还热衷于各种跟足球有关的公益比赛,我好像有一种使命感——不仅仅是解说几场足球那么简单,而是影响更多人真正参与到足球中来,中国足球是“看客太多,参与的人太少”,看到有些评论,我很无奈,觉得“他们不懂球”。

我曾经说过“A球员和B球员的眼神在空中交汇”。有人把它列为我的语录,点评说我太会意淫。其实,踢过球的人都知道,两个人在球场上的眼神交汇多么正常、多么重要,有时候带球过人,除了身体的假动作,眼神也有假动作。我也有过想揪着人家解释明白的冲动,但这种事就像感情经历一般,随着经历多、见识多,自然会明白,对于有些处于高光下的人,有些球迷并不想听你解释,只想发泄一下而已。

网络上那些骂人的,只占球迷中很小的比例。如果说走大街上人家全指着你骂,那证明你真的有问题,但我走到哪里,大部分人还是认可我的,还有好多人说是听着我的解说长大的。

上一届南非世界杯解说时,我连喊五个“进啦”,就被有些网友称为“重复帝”。其实,有争议是件好事,我也跟年轻的解说员说,有人议论你,证明别人记住你了,还有那么多人都没人议论呢。

没有足够的自信,就不要当解说员。虽然解说界百花齐放,但自信,是作为一个解说员必备的素质,绝不会因为某些争议,因为某些球迷的谩骂,就怀疑自己。我的自信,来源于一直以来在足球场上的亲身体验、几十年的看球积累、以及成千上万场解说的经验。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最后再见西班牙。

这种犯规就相当于汽车追尾,负责任的总是后面的人。

不管自己有多资深,依然要在解说每场比赛之前,甚至在不解说、只是在演播室里主持时,做大量准备工作。我一面对解说工作,就会启动“处女座模式”,要求完美到跟自己较劲的地步:严谨,挑剔,甚至有时候会强迫症,一场解说前明明已经准备了10页纸,还是觉得不够,还要准备13页、15页……

在演播室的主持人、嘉宾,某种意义上说,是前方解说员的“备胎”,有时候遇到特殊情况,他们要立刻顶上。比如段暄有一次在西亚解说亚洲杯,前40分钟信号传不回来,就得我们后方来解说;2008年欧洲杯,有一次大雨导致比赛暂停,我们后方演播室里的人就要一直主持大局,等到比赛重新开始。

一个好的解说员,不仅仅是数据统计员,还应该是战术研究员,还应该是名好记者。我从1996年开始做足球记者,一直坐在演播室里,不去接触队伍的解说员,可能会没有那么深的理解。我会去问里皮,为什么这场比赛会打4后卫,那场比赛打3后卫,我也会经常跟米卢这些人探讨。

有一次和朱广沪一起解说恒大的亚冠比赛,郜林刚进完一个球,我就说,该把郜林换下了,朱广沪问我原因,我说因为恒大马上就有场重要的联赛要踢,需要保留实力,话音刚落,里皮便将郜林换下。我认为,这就是解说员应该做到的事情,不仅仅是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可以有很好的阅读比赛能力,随着比赛走势进行分析。而且随着阅历的增长,有时候会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进去,随着场次的叠加,比赛时进球后的言语,不仅仅限于“某某队进球了”这么单一。

宋世雄这一代解说员,经历了从广播时代到电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从声音被观众熟知到外形也被熟知的变化,我们这一代解说员,则是经历了从电视时代到网络时代的变迁,从自己说自己的,到与观众通过网络互动。 几年前,感觉跟球迷隔着层纱,我在里面说我的,你在外面听你的,不交流。现在有很多其他渠道。

我最大的变化,在于开始使用网络词汇,往亲民路线发展。以后的时光,我不会仅仅把解说当成一份工作,而是去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也会去听别人解说比赛,电视、网络上都会看,觉得都各有特色,印象最深的是陕西台一个解说,一到激动时候就说方言,特有意思。

2012年欧洲杯上,一位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说球的阿根廷解说员,给了我很多触动。这位已年近八十的老人家,具体说的什么内容可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存在,如同丰碑一般,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阿根廷球迷。足球运动员的年龄是会老的,但他们的故事会历久弥新,足球解说员的声音是会老的,但他们用多年的积累,可以随时用一个片段勾起你曾经的回忆。在足球的世界里,怎么有沧桑,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依然随时可以为其疯狂。

巴西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其实比巴西总统的位置更难当,巴西是个足球王国,人人都是懂球帝,100个人当中就有100个懂球帝。

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女人,今天C罗背后有一个科恩特朗。

段暄:我要放弃足球世界的爱与恨

1972年生,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足球评论员,每周一晚《天下足球》节目主持人。

采访、撰文:火柴

我是《天下足球》的前锋(节目主持人)。在足球场上,我的位置也是前锋。不过足球解说员的责任更像一个“守门员”。比赛中其他位置的球员犯错,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守门员不能失误,足球解说员也是如此,在比赛哨响那一刻起,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尤其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一个细微的错误都会被放大,在世界杯这样的大赛,全国上亿双耳朵在听。

能真正称之为语录的,只有韩乔生老师。我的只不过是大家在这场比赛记住的某一句话,火得很快,忘记得也很快。刚开始韩乔生老师还会解释哪句话不是他说的,哪句夸张了,后来也就释然了。

足球解说,是全世界唯一的,时间最长的脱口秀,没有彩排,没有准备,状况不可预知,在这种情况下说九十分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在足球世界里,无论是解说还是球员,都容易挨骂,整个球场几万人一起骂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因为——足球本身就是有对立面的运动。人们去看球,就是冲着喜欢的球队去的,那么跟他同场竞技的,一定是敌人。段暄说,球迷有时候会觉得,这个解说员没有向着自己喜欢的球队,就会认定你偏向另一支球队,那么此时此刻,这个解说员,也成了敌人,足球本身就是有对立面的运动。

2007年8月13日的《天下足球》,由于演播室较热而且身前有小桌子挡住,我上半身西装革履,下半身穿着短裤,不小心露出一截膝盖,被网友截屏后疯狂转发,这次“裤衩门”甚至被评为“央视十大乌龙事件”。对于这些,我已经释然了,某个语录,某一事件,在当下容易爆红,也容易被人遗忘。只有日复一日的踏实工作,做好每一场解说,长久之后才会让人真正认可。

2008年欧冠半决赛,拜仁对阵皇马的比赛中,大批皇马球迷认为我偏向拜仁,并且列举出一些“语录”,骂我是拜仁狗。我一向不愿意引起争执,但那次我在微博回应了:“总有那么几个傻×,在他们心目中解说员就是狗,而且是不同品种的狗。今天把你看作皇狗,明天巴狗,后天仁狗。我告诉你们这些傻×,解说员是人,而不是天天想着巴结你们的哈巴狗。”

如果大家回头去看那场拜仁对皇马可的比赛,基本上是没有偏向性的,我确实有过一次在拜仁进攻的时候说“机会机会”,有过一次在皇马进攻的时候说“危险危险”,但就这一句,足以让那些皇马球迷觉得刺耳,于是忽略了其他所有。以后在解说过程中,我会尽量避免,哪怕只有一句。

其实我最爱的球队是中国女足,我陪伴她们经历过太多辉煌的时刻、艰难的时刻,她们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有那么好的成绩,拿着那么少的工资,真是特别不容易。当然还有中国国家队、青年队、少年队,对这些自己国家的球队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其他球队可能也就只能算喜欢。

球场上,有太多可以引起共鸣的无法抑制情感的画面:2012年欧洲杯上爱尔兰人用温暖歌声送给失败的球队;德国世界杯上贝克汉姆因伤被换下后掩面哭泣。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动情是两年前欧洲杯半决赛,葡萄牙点球输给西班牙后,C罗的表现让我哽咽,我说:“今天C罗没有哭,今天他的表现相当出色。一个男人,到底要走多少的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C罗率领的葡萄牙队,差一点把世界冠军拉下马,差一点创造神话。 在本届欧洲杯比赛中C罗证明了他称得上是一名伟大的球员。那一刻他感动了我,相信也感动了很多人。C罗的表现让我想起了鲍勃迪伦Blowing in the Wind里的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某些比赛就像热恋,比如国家德比,比如世界杯决赛,欢乐也好,愤慨也罢,感动也好,冲突也罢,充斥着喜怒哀乐的感情和比赛,容易让人忘怀。但是人生大部分的日子,与足球场上大部分比赛一样,平淡如水,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中,把日子过得有滋味,把球赛说得有意思,才是真正的考验。

就算是世界杯,也无法避免有相对无趣的比赛,平时就更免不了那些没有明星、没有进球的比赛,这种球赛说起来最难,准备起来也最难,像解说洪都拉斯的比赛,他要去分别了解这些队员的故事,了解他们这支球队,是经过怎样的努力闯进世界杯。作为球迷,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就是在足球世界里的爱与恨,能在看球时充分迸发,自己热爱的球队赢球了狂欢,输球了落泪。但是我不能,我要保持中立、客观,不带个人感情色彩。这是我的第四次世界杯之旅,也是女儿出生后,第一次远行。一走就是四十天,我有点儿不舍,孩子出生后,我推掉过一些出差,为了能够多陪伴在宝贝身边,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每天醒来,都会发现她的新变化。

现在荷兰队3-2领先了,真是一秒钟从地域到天堂!如果你在鸿门宴上心慈手软的话,对方就还你一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贺炜:永远不要低估比赛的戏剧性

1980年生,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足球评论员及主持人,主要负责西甲、欧冠及中超联赛的解说,被誉为诗人贺炜。

采访,撰稿:伊斯科

如果说鲁尼是英格兰的亚瑟王的话,可惜这个亚瑟王身边,没有兰斯洛特,加拉海德,葛温这样的圆桌骑士。此时此刻,在柏林,在慕尼黑,在汉堡,在科隆大教堂,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为之欢欣鼓舞。而在伦敦,在利物浦,在曼彻斯特,在泰晤士河边的小酒馆,肯定也有无数的英格兰球迷为之黯然神伤。不过,让我内心感到温暖的是,在生命如此有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在今天晚上,电视机前的亿万球迷能够和我一起经历,共同分享,这是我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我是贺炜,观众朋友们,再见!”

上面那段话,是我在四年前南非世界杯上德国4比1大胜英格兰的八分之一决赛结束后的解说词。我在央视体育频道工作了十二年,上面这段话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火了”。这以后,很多球迷称我是“诗人贺炜”“文艺青年贺炜”、“文化帝贺炜”。

我的微博也许加剧了球迷的这种印象,我曾写过:“丰收女神广场和海神广场比邻而居,直线距离不超过五百米,分别是皇马和马竞各自庆祝胜利的地方……现在的马德里,除了警察和即将初次踏上斗兽场的斗牛士在忧心忡忡,其他人都在忙着歌唱。”

我不是诗人,我甚至都不怎么读诗。但是球迷们对我产生这样的印象,某种程度上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解说员是一个与个人才能高度相关的行业,一名优秀的解说员必须要有专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

我希望自己的解说可以突破足球乃至于体育的范畴。足球不只是一项运动,它夹杂着宗教,历史,地理,人文,军事……它包含的东西太广了,如果我能激发观众关注足球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他会对足球产生深厚而持久的情感。对解说员来讲,这是最美妙的事情。

我在解说过程中常常会在介绍赛况之外,适时讲述一些球场外的故事。有人怀疑我是不是刻意准备好了很多充满文艺气息的段落,等待合适的时机。其实这种猜测根本无法成立,因为赛况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即使我真准备了很多句子,很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说出来。

解说时的灵光一现,肯定来自于平日的不断积累。我是“阅读控”,尤其是“历史地理控”,手机和ipad里装满了相关书籍,没事的时候经常随手翻阅,甚至还会上google earth去查“全世界最深的海沟”在哪里。

我不是学文科的,其实我毕业于一所理工科军校——武汉海军工程大学。2006年,我26岁,正式坐上央视的解说台,在这之前,已经在体育频道做了四年的赛事集锦配音,说了数千场比赛。正是工科生的思维逻辑训练,可以让我在解说中不乏激情的同时,又能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至于出现有失平衡的问题。在场下,我可以做一个立场鲜明的球迷,但只要上了解说台,这是一个服务行业,为成千上万的球迷服务,心态一定要摆正。

我主要负责西甲联赛和欧洲冠军联赛的转播,这两档赛事的播出时间大都在凌晨三四点钟,平时“服务”的对象大多是资深而狂热的铁杆球迷,既轻松,但又充满压力。轻松的是,我不需要花费心思向这些资深球迷们介绍足球常识。压力则来自于,观众们具有相当深厚的知识积累,任何一点小的失误,都可能会被马上发现。

世界杯和平时的工作状态完全不同。其一,世界杯的比赛将会在现场解说,这可以刺激自己发挥全部的潜能。其二,世界杯时相当一部分观众并无观赛经验,作为解说员必须要照顾到这类人群,这对自己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平时可说可不说的内容,世界杯时一定要说出来,照顾到大多数球迷。平时可能一分钟说三百字,世界杯时必须要说的更多。这就好比你和一个朋友聊天和跟一个陌生人聊天的不同,和陌生人聊天你的准备工作和现场表达肯定要更充分,而和朋友聊天则很放松随意,因为大量的基础知识两人都知道。

不管什么比赛,总有人觉得解说员倾向一方,打个比方,舞台上并排放着三把椅子,双方球迷各坐一边,我坐中间,坐在左边的人肯定觉得他俩都在我右边,肯定是一伙儿。坐在右边的人也会这么想。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想通了这个道理,一切都释然了。

世界杯上有一些冷门的比赛,可能对双方球员都不太认识。但我一直相信,永远不要低估足球比赛的戏剧性,上届世界杯有一场乌拉圭和加纳的四分之一决赛,相信很多人赛前看到出场名单就想打瞌睡,可是结果呢?那样富有戏剧性的剧本估计只有上帝才能写得出来。

我看好巴西、西班牙、德国和阿根廷,前三支好理解,大家都看好。阿根廷这是一支让人又爱又恨的球队,进攻的时候像天使,防守的时候像魔鬼。但是我还是觉得大家不要忽视它,毕竟是这次世界杯在南美大陆举行,也算是阿根廷的半个主场。

比利时就像一辆超级跑车,本有能力跑出300迈的时速,但它却一直在晃荡,一直是60迈的速度。比利时的队员全都站着踢球,全都站在原地。

英格兰队禁区内防守密集,巴洛特利甚至没有呼吸的空间。

申方剑:四平八稳,不如敢爱敢恨

1983年生,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足球评论员,解说德甲联赛为主。

在央视体育频道这次前往巴西解说世界杯的四个人中,我是最年轻的一个,出生于1983年。作为一个铁杆的北京国安球迷,我是一个极其幸运的人,几乎没有经历什么波折,就实现了兴趣和职业的完美结合——2005年,我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一入行就成了足球解说。

我算是行业里的新生代代表,可能有一些和前辈们不一样的气质,也许我的性格更张扬外露,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即使会因此招来很多指责甚至是谩骂。与其四平八稳毫无个性,倒不如敢爱敢恨立场鲜明。我觉得自己心里想的话,该说就应该说出来,你说出来了,有人会支持你,有人会憎恨你,不管球迷是什么反馈,总比没人搭理你要强。

对于老一辈的解说员而言,常常需要一个人解说多种项目。而我刚刚入行时,已经赶上解说员细分化的时代,每位解说员专攻一个项目,在这个领域里长期积累,精耕细作,以应对球迷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所有项目中,足球解说是难度最高的一项。足球比赛中的人数是最多的,22个球员,3个裁判、2个教练,再加上观众席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在比赛开始之前对他们的情况都要了如指掌。

我大概是足球解说员中最喜欢和网友进行互动的一个。我经常刷新微博,喜欢和网友交流。在互联网时代,这是解说员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解说员是具备信息优势的,但是现在这个局面完全被打破了,很多高段位的球迷,他的知识积累比我们要厉害得多,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素材和灵感。这种情况下,我必须要打开自己,从他们身上吸收很多东西,才能把球说得更好。

不过,网络的发达畅通也不可避免地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解说中一个不经意的口误,可能在半分钟内就会在微博上遭到球迷的质疑,乃至非常凶猛的攻击。这是这个行业必须要承担的代价,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其一笑了之,那就不具备从事这一行业的基本素质。解说员是一个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极全面要求的工作,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具备,不能有短板。

论知识储备,我可能不如很多骨灰级的球迷,论表达能力,我可能不如一些文笔很好的作者,但是各方面条件都能兼备,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日常解说的比赛以德甲联赛为主,也是央视体育频道转播历史最为悠久的足球赛事之一。德甲的比赛通常在周末晚间10-12点开始,相比转播其他赛事的解说员,我可以少承受很多熬夜说球造成的身体不适。但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已是家常便饭,因为除去解说台上的九十分钟之外,为每场比赛所付出的筹备时间要远远多于一场比赛的长度。

现代体育解说的发展趋势对解说员提出更高更广的要求。比方说,镜头突然转到看台上的一位老先生,这个镜头一定不是随意捕捉的,一定是有用意的,球迷需要解说员告诉他原因。这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极高的。对我们而言,一场比赛中所讲出的东西,大约只有我们事先准备的10-20%。但这个工作你又必须要去做,否则到了解说席上,你可能什么都说不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解说世界杯,会和平时的解说很不一样,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要让资深球迷不感到无聊,又要让平时不看球的人听得懂,这其实挺难。总的说来,通过四年一次的盛事,要让更多的人爱上足球,成为球迷。

今年的世界杯,我当然期待强强对话,这不用多说,我更期待一些常规视野之外的球队能有好的表现,例如比利时、克罗地亚、加纳。

我不知道这次有谁可以一战成名,这个真的很难说,有实力的小将很多,但是能不能爆发要看机遇。就像上届世界杯,谁能想到托马斯·穆勒作为一个边锋能拿金靴呢。这和我们解说比赛一样,要碰运气。碰到上届乌拉圭对加纳这种极度戏剧化的比赛,球迷会津津乐道好几年,但是一些沉闷的比赛,即使是巴西PK巴西,可能也不会被人记住。

解说比赛最害怕的就是出硬伤,比如讲错了规则,这种错误被球迷骂也是活该。但是牵扯到一些对球员、教练的评价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表达个人观点。我是一个表达比较直接的解说员,要爱就狠狠爱,要恨就恨到底,不要怕被球迷骂,有人骂你,但也有人支持你。

足球的本质,是塑造个人性格,社会风气是什么,球场上就是这种风气。当社会整体比较自私的时候,球场上不可能凝聚强大的战斗力,因为人人都为自己。

假如贝巴想继续拿‘零存整取的得分方式博取老爵爷的信任的话

刘越:电视台、球场、家,三点一线

1975年生,上海五星体育足球评论员。曾入选中国国家队,主要司职左卫。

采访,撰稿:曹俊杰

我出生在济南的一个体育世家,父亲是著名田径竞走教练,他培养的队员有七个世界冠军,破了八次世界纪录。他们对体育运动和荣誉的理解,深深影响了我,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

我从小就喜欢看足球比赛,做球员,如果你不去看国外高水平的比赛,那你几乎就是死路一条,绝对不是一个好球员。小时候,我就会去借世界杯的录像带看,看了之后,就会模仿和思考。

我的职业足球生涯算不上特别成功。20岁进入国家队,21岁就宣布退出国家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对沙特的一场比赛失利后,招致队友和舆论的巨大压力)。我跟随山东鲁能拿到过一次甲A冠军,但是在伤病和板凳上度过的。后来在重庆力帆又遭遇伤病,不到30岁就从球场退役。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球场到演播厅,我并没有感觉到职业的跨度,相反,仍然是一个相似的工作节奏,基本上还是几点一线,非常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前当球员,是球场、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现在是电视台、球场、家庭,还是三点一线。这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节奏,既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其它时间又完全是放松的自由时间。

娄一晨是我很好的搭档,如果说我有口头禅,大概就是“正如娄所说……”而当我对场面进行一段专业的战术分析后,娄一晨就会接过话茬,以此开头,“正如刘越所说……”

我不是严谨的数据帝解说风格。“假如贝巴想继续拿‘零存整取’的得分方式博取老爵爷的信任的话……”我曾经用这个比喻评价曼联前锋贝尔巴托夫时好时坏起伏的状态,球迷们还记得挺牢。

偶尔,我也会在解说的中场间隙,回味起以前在球场奔波的辛苦。我们踢甲A那会,场场都是几万人的注视,主场山呼海啸,客场是漫天谩骂。手表,电池,手机,打火机,腰带扣,还有拖鞋,什么都往场里扔……

和那些专业的足球解说比较起来,我的优势就是我踢过球,有实际经验。这让我对于大势的判断,是作为球员的本能体现出来的。而反过来,当说到一个很复杂的战术概念,要努力用很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来,尤其像英超,攻防转换很快,留给你的只有十几秒,这时候,我们这些解说嘉宾就很吃力。而专业的足球解说员,在理解到你的意思之后,马上变成极其精炼的语言,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

解说得比较舒服的比赛,是整体进行得很流畅,两队都有鲜明特点,很强的战术意图。而且队员通过表现,能够贯彻主教练的意图。因为我们没有进入球员休息室,不知道教练讲的什么,但看球员的表现,就能知道教练的意图,看到两位教练在场上智慧的碰撞和闪光。最害怕的是,你什么也看不出来,踢得乱七八糟。不光是中超,亚冠等比赛也有。比如英国足总杯,就是用身体冲,相对来讲,纯粹是描述场面,比较乏味。因为我不是来描述场面的,而是帮助分析战术。

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足球人,我的生活几乎围绕足球而转,最简单,也最幸福。做球员时,我和兄弟们谈论时都会说,我们在从事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足球是最有吸引力的项目和职业,同时会受到万人瞩目,心无旁骛,只要做好球场的事就行,还有不错的收入。现在依然这样,既快乐着,又工作着。解说之余,我最多去的地方就是球场,几乎每周两场比赛必不可少,状态好的时候,一周还可以踢五场。我现在还能满场飞奔七十分钟。

我很欣赏教练里皮,他水平太高了,就像你把蔡振华派到非洲某个国家做乒乓球主教练。他可能没有把自己百分百的知识都拿出来,仅拿出20-30%,就够他们提高了。你看恒大的比赛,整体运作非常成熟,当然个人能力可能提高有限,但你能看出他的整体效率。里皮对临场的判断力,这是学不到的,有悟性,也有积累。

我喜欢鲁尼和梅西。鲁尼非常大局观,全面,能胜任各个位置,有极强的战斗精神。跟鲁尼相比,梅西是处于细节处理上的顶尖高手,他的盘带过人,加速变向,动作的准确性。但和鲁尼相比,他的防守能力、战斗精神要差很多。足球的本质,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包括体质,甚至是人生观和社会观。社会风气是什么,球场上就是这种风气。足球场上就是能马上体现出背后的东西,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当社会整体比较自私的时候,球场上不可能凝聚强大的战斗力,因为人人都为自己。单项项目放到某些团体运动中会有很多不好的特质,自我、自负、盲目膨胀。这种放到球队里,十一个人全部完蛋。

之所以这么热爱足球,是因为足球带给我的,不止是胜负和荣誉,它是一种无休止的教育过程。这其中有个性的培养,与人沟通的技巧,团队协作的精神。什么时候必须突出个人,什么时候要为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