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朱元璋死后,38位妃嫔被迫殉葬,只有生育过子女的两位妃子幸免,十多名宫女也一同陪葬。这一制度从朱元璋开始,持续近百年,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废止。
朱元璋留给子孙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还有一套精心设计的制度牢笼。他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归皇帝一人;建立里甲制度,将人口与土地登记在册;推行卫所制,将军户世代绑定在制度中。
他理想中的大明应该是一台能够自动运转的机器,即使没有能干的皇帝,也能维持下去。
就在朱元璋去世的同一年,浙江钱塘的于家迎来了新生儿于谦。这个巧合在51年后才显示出历史的神秘联系。
于谦家境并非贫寒,家族世代为官。其父于彦昭虽隐居钱塘家乡,但家族的官宦背景为于谦的未来夯实了根基。家中长辈请来名师,教导他四书五经,培养了他与生俱来的才华与书香气息。
于谦童年时最崇拜的是文天祥。这位南宋忠臣的气节深深感染了幼小的于谦。在无数个夜晚,于谦常常将文天祥的诗文放在床头,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尤其令他动容的,是文天祥临终的豪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深深触动于谦的心灵,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等于谦七岁时,一位路过的和尚仔细打量他后,惊讶地说:“此子将来必定能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前途不可限量。”这番预言,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危机酝酿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他试图削弱藩王势力,结果引发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场内战以朱棣胜利告终,建文帝在宫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成为永乐帝,将明朝都城迁至北京。他死后短短几年间,皇位几次更迭,最终传到了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手里。
朱祁镇年幼即位,宦官开始掌权。王振,这个宦官成了朝堂上最有权势的人。他把持朝政,排除异己,甚至敢让皇帝亲自上战场。
与此同时,于谦已在朝堂上崭露头角。1421年,年仅23岁的他考中进士,初入朝廷就引起了权臣们的注意。朱棣对这位年轻才俊青睐有加,认为他学识渊博且才气过人,具有成为栋梁之才的潜力。
于谦的仕途起步阶段,明朝正经历着波动与变革。在朱棣去世后,汉王朱高煦发动政变,企图篡位。于谦并没有在这场内部斗争中袖手旁观,他站出来强烈反对朱高煦的叛乱,直言不讳,毫不畏惧。
这一举动引起了新皇帝朱瞻基的注意,将他提拔为江西巡抚。在江西任职期间,于谦雷厉风行地开展改革工作,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1449年,北方瓦剌部落不断骚扰大明边境。宦官王振为巩固权力,怂恿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明英宗朱祁镇
朝堂上一片反对声,大臣们纷纷上书劝阻。但王振虚报军队数量,夸下海口说只要皇帝亲征,敌人就会溃败。年轻气盛的朱祁镇被王振一忽悠,真的上了战场。
结果令人震惊——50万明军在土木堡遭瓦剌围困,全军覆没,皇帝本人被俘。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惊。大明的天,塌了一半。
朝廷陷入混乱,群臣不知所措。有人建议直接迁都南京,避开战乱。这意味着将北京拱手让给瓦剌,整个北方可能沦陷。
就在这个关头,于谦站了出来。他拍着桌子厉声反对:“迁都就是亡国之举,谁再提这件事,就该砍头!”
整个朝堂顿时安静下来。于谦继续坚定地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立新皇帝,稳住朝局。” 这一提议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皇位,成为景泰帝。大明暂时稳住了阵脚,而于谦也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京城的防御。
北京保卫战
瓦剌首领也先并没有满足于俘虏明朝皇帝,他带着朱祁镇,直奔北京,想利用皇帝作为筹码换取大明的屈服。
大明朝堂再次掀起波澜,有人主张议和,用钱粮换回皇帝。但于谦的态度依然坚决:“绝不能投降!社稷为重,皇帝为轻!”
于谦迅速行动起来征召民兵,加强城防,鼓励百姓支援军队。他下令,谁能运送粮草,就给谁丰厚奖励。短短几天,北京城的防御工事得到加固,军队士气大振。
于谦亲率军队挺立前线,与士兵并肩作战,给予士兵极大鼓舞。在北京保卫战中,明军在于谦指挥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和勇气,顽强抵抗瓦剌军的进攻。
瓦剌军队攻城不下,粮草开始不足,最终不得不撤退。大明京城得以保全,于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明守护者。
瓦剌失败后,被迫释放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回来了,但皇位已被弟弟朱祁钰占据,朝堂上形成两派势力。
于谦支持朱祁钰,认为景泰帝在位时朝政稳定,没必要更换皇帝。但朱祁镇的支持者并不甘心,暗中策划复辟。
景泰皇帝朱祁钰
1457年,英宗的支持者发动“夺门之变”,推翻景泰帝,朱祁镇重新登基。
英宗复辟后开始清算旧账。于谦被诬陷谋反,下狱问斩。这位曾经拯救大明的忠臣,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于谦被押往刑场时,百姓纷纷为他喊冤,但无人能改变他的命运。他死后,家中被抄,结果发现一生清廉,家里竟然没有像样财物。
朱祁镇后来意识到错杀忠臣,心中愧疚,但历史没有如果。于谦临刑前对自己所作所为无怨无悔,他最后的遗言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历史的巧合
1398年,朱元璋去世和于谦出生,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却在半个世纪后交织在一起,改变了明朝的命运。
朱元璋不会想到,他精心设计的制度差点让大明王朝在建立不到百年就遭遇灭顶之灾。他更不会想到,同年出生的一个浙江男孩,将来会挽救他的帝国。
于谦的忠诚和智慧,最终刻进了历史。一个国家能走多远,靠的不只是皇帝的决定,还有那些真正为国家付出一切的人。
明宪宗继位后,为于谦平反昭雪,他的名誉得以恢复。他留下的遗产,不只是政绩的记忆,更是精神的传承。
于谦用一生践行了他童年偶像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这个丹心,恰恰为大明续命了将近二百年。
于谦被平反后,明朝的士大夫们将他的事迹传颂天下。那位于谦童年时预言他必将建立功勋的游方和尚,或许真的窥见了某种天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