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主教座堂

2025-06-22 21:22:05

前身

编辑

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主教座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

建造

编辑

116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原存放于米兰主教教堂的“三王圣龛”(存放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赠给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由此,各地来科隆朝圣的信徒骤增,原先的老教堂难以承受。1225年开始,建造新教堂的计划提上日程。

1248年8月15日,新教堂在科隆大主教Konrad von Hochstaden的主持下开土动工。建筑为哥特式,由建筑师Gerhard von Rile以法国亚眠的主教座堂为蓝本设计。之后建造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因为资金原因完全停工。于是,未完工的主教座堂统治了科隆的城市轮廓线300多年。

1900年时的科隆主教座堂

直到19世纪初,随着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作为德国统一象征的科隆主教座堂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另外,当时盛行德国的浪漫主义风气使得人们对中世纪重新感兴趣,教堂的最终完工也再次获得机遇。1842年9月2日,教堂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支持下重新开工。1880年,教堂在开工600多年之后终于按照最初的设计完工。157米高的双塔使得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于1880年10月15日在科隆主持了盛大的落成庆典,然而庆典仪式由于具有新教背景的德国王室和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蒙上了不快的阴影。

完工后的历史

编辑

E连的M26潘興戰車(车长Robert Early)正准备向对街守衛科隆的豹式戰車开火。

1945年4月4日一位美国士兵和被M26潘興戰車击毁的豹式坦克在主教座堂前的广场上。

科隆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坏,被炮弹击中共约70次。尤其是北塔塔基,在战后的几十年里都依靠临时的砖结构加固才逃脱倒塌的命运。1948年在尚未完全修复的教堂里举行了庆祝开工700周年的仪式。1956年重新对信徒开放。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主教座堂列入濒危世界遺產名录,原因是科隆市规划在教堂四周建设高层楼房,这将影响科隆主教座堂周围的空间环境,对教堂的整体风貌造成破坏。[8] 2006年,科隆主教座堂脱离濒危世界遺產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