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依照李白不羁的个性,不愿意被规矩所束缚,隐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李白辛辛苦苦等待了快30年的时间,积攒了无数诗作之后,唐太宗终于招他入朝为官了。
这可把李白高兴坏了,激动地又写下一首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其实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除了像李白商人之子、罪人之子这样的身份之外,历史上还有这些被禁赛的古人。
1、女人不能参加科举
其实,“女人不能参加科举”并没有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但似乎又成为古代约定俗成的事情。
宋朝有一个叫吴志端的女孩参加了科举,马上就要到皇帝复试的阶段了。这个时候,大臣们立马就跳出来了,表达了反对意见。后来宋宁宗就把这个女孩子给打发回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女人不能参加科举”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歧视,而不是法律明令禁止。
2、“贱民”不能参加科举
各个朝代对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群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良民”、“贱民”的定义也有差异,但大多数情况下,“贱民”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唐六典:“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宗,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
这时的“贱民”主要指的是,官私奴婢、官户、杂户、工乐户、太常音声人、部曲、客女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他们是不被允许参加科举的。
宋代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还下过诏令:禁止和尚、道士参加科举考试。
洪武十七年《科举程式》中又有规定:“乡试,其学官及罢闲官吏、娼优之家、隶卒之徒与居父母之丧者,并不许入试。”
清代规定:凡籍有良贱,四民为良,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贱籍如报官改业后,已越四世,亲支无习贱业者,准其应考、出仕。
到了清代,对应试者的身份和职业的限制已经大大减少,被列为“良民”的工商业者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3、倡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倡优其实指的是是戏子,前人认为,戏子以身色娱人,往往被权贵、商人收养。他们的地位与古代的奴婢差不多,没有人格独立权,依附于所属的主人家,所以也是没有科举权的。
从古至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禁赛的人不在少数,有的是由于当时的客观环境限制,也有的是被小人陷害。总而言之,被禁赛的理由千奇百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