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业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结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查论编
愿(梵语:praṇidhāna),音译钵罗尼陀那,也称誓愿、大愿(梵语:saṁnāha;巴利语:sannāha),佛教术语,大乘佛教中菩萨道六度(或称十波罗密)之一;义为得菩提智慧后,发下的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菩萨共同所发之大愿称为“通愿”,即四弘誓愿。
概论[编辑]
菩萨在因地立下四宏愿,称为“通愿”,义为共同之愿。而各佛菩萨又有各自的大愿,故称为“别愿”,义为分别之愿。别愿当中,以其最根本的誓愿修行而成佛的,称之为本愿。
四弘誓愿[编辑]
四弘誓愿(梵语:sannāha-sannaddha;意译为大誓庄严、弘誓庄严),简称四宏愿或四弘愿,音译僧那僧涅,为发菩提心时所发的誓愿,常出现在佛教的仪式中[1][2]。
出处[编辑]
出自汉译《中阿含师子吼经》[3]、《四分律》[4]、《解脱道论》[5]、《佛阿毘昙经》[6]、《佛所行赞》[7]、《大方便佛报恩经》[8]、《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英语:Ugraparipṛcchā Sūtra)》[9]、《小品般若经》[10]、《大品般若经》[11]、《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12]、《法华经》[13]、《大般涅槃经》[14]、《心地观经》
[15]
等等。
内容与重要性[编辑]
《摩诃止观》[16]、《天台四教仪》[17]、《六祖坛经》[18]、《五灯会元》[19]、《传授三坛弘戒法仪》[20]、《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录相当于今日念诵之内容:
众生无边誓愿度;[21]
烦恼无尽誓愿断;[22]
法门无量誓愿学;[23]
佛道无上誓愿成。[24]
四宏誓愿是“三世菩萨所学处”[15]、“诸佛因地所发之愿,所有之愿皆不能过彼[来源请求]”,因此大小菩萨皆应修学。另,四宏誓愿有摄四圣谛之理[25],并可从中开演四无量心,故为大乘菩萨修学之科目。
五弘誓愿[编辑]
密宗依《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受菩提心戒仪》等所举,共为五句,称五大愿,为真言宗所奉持[26],故又有五弘誓愿之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东方阿閦如来)
福智无边誓愿集(南方宝生如来)
法门无边誓愿学(西方阿弥陀如来)
如来无边誓愿事(北方不空成就佛)
无上菩提誓愿成(中央大日如来)
别愿[编辑]
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除了发下通愿,也可以发下别愿,即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不同的发心等,发下不尽相同的大愿,依据大愿逐渐修行圆满资粮,所有大愿得以完成之时,便是成佛之时。每位佛菩萨有自己的根本的别愿,称之为本愿。
如释迦牟尼佛有“五百大愿(本愿)”[27],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本愿)[28],药师佛有十二大愿(本愿)[29]。
烦恼 vs 发愿[编辑]
烦恼,也就是让自心无法安宁的情绪,佛法认为这是“行动”的重要动能:人都是因为情绪,而有各种行为的反应。
在临终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内在、外在的各种逼迫,而导致产生“情绪”来反应:愤怒、不舍等等,这是影响转世的第二股力量:本能,让我们会“再次投生”,但是投生是为什么呢?下辈子要投生为人、天、鬼?佛法不认为这是受“阎罗王”等等外力的审判,而是受临终前的情绪所影响。
情绪有很多种,所以我们会转世去的地方状况也不一,可以想像:“求生欲”就好像男生当兵的召集令一样,拿了就得当;但是分发到哪个单位,则是受其他原因(临终前的情绪)影响的。
佛法认为,用来取代“情绪”的是“发愿”,发愿就像是“立下目标”。“情绪”是行动的主要触发者;同样的,“立下目标”也是行动的触发者。不同的“情绪”决定转世的去处不同;同样的,不同的发愿(比如发愿自己要去不动佛的世界,或是阿弥陀佛的世界等等)也会决定我们的去处不同。[30]
相关条目[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四弘誓愿
四摄法
普贤十大行愿
注释[编辑]
^ 《翻译名义集》:“僧那。此云弘誓。肇论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此名字发心也。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此相似发心也。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分证发心也。言弘誓者。天台云。广普之缘谓之弘。自制其心谓之誓。志求满足乃称愿。大士旷怀运心广普。依无作四谛之境。起四种弘誓之心。初依璎珞未度苦谛令度苦谛。六道受分段之苦。三乘沈变易之苦。当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口发言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依璎珞未解集谛令解集谛。四住烦恼润有漏业。无明烦恼润无漏业。当了尘劳本净无集可除。口发言曰。烦恼无数誓愿断。三依璎珞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智慧越苦海之迅航。戒定通秘藏之要道。当了边邪是中无道可修。口发誓云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依璎珞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佛陀是无上之世尊。涅槃乃最胜之妙法。当了生死即是涅槃。口发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仰观大觉积劫度生。都无懈倦者。为满本地之愿也。僧涅。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一云僧那言铠。僧涅言著,名著大铠。亦云庄严。故大品云大誓庄严。正言𦙽(苏干)那诃。此云甲。𦙽捺陀。此云被。或云衣(于既)谓被甲衣甲也。”
^ 印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項 道智大經──重智慧.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僧那僧涅”──“弘誓庄严”sannāha-sannaddha,早见于部派佛教‘大事’所说;‘道行品’说到“僧那僧涅”,不能证明为迟出。
^ 《中阿含24经》:“尊者舍梨子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于舍卫国受夏坐讫。世尊!我欲游行人间。’世尊告曰:‘舍梨子!汝去,随所欲,诸未度者当令得度,诸未脱者当令得脱,诸未般涅槃者令得般涅槃。舍梨子!汝去,随所欲。’于是,尊者舍梨子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至己房,收举床座,摄衣持钵,即便出去游行人间。”
^ 《四分律》:“王答言:‘我布施不为一天下,二、三、四天下,乃至魔梵王。我作如是意:“行布施欲求无上正真一切智,度未度者,解未解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度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者。”’时天帝释便作是念:‘我今令王慧灯以此疮死者,甚非所以,当以天甘露灌其身上。’即便灌之,疮即平复如故。”佛告瓶沙王言:“尔时利益众生王者,岂异人乎!即今父王白净是也。时王第一夫人者,今母摩耶是。时王慧灯者,即我身是。我于前世,教化阎浮提无数人民,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以是因缘故,足下千辐轮相轮郭成就,光明晃曜照三千大千国土。’”
^ 《解脱道论:“观凡夫根念根所,初慈哀世间。我已得脱,当令彼脱。我已得调,当令彼调。我已得安,当令彼安。我已入涅槃,当令彼入涅槃。施、戒、出、忍、谛、受持、慈、舍、精进、智慧,皆令满足。”
^ 佛阿毘昙经出家相品:“己度度他,己脱脱他,己安安他,己涅槃涅槃他。”
^ 《佛所行赞》:“游行于人间,度诸未度者,未见真实者,悉令见真实。诸习外道者,授之以深法,说生死无常,无主无有乐。建大名称幢,破坏众魔军,进却无欣戚,薄生叹寂灭。未度者令度,未脱者令脱,未寂者令寂,未觉者令觉。牟尼寂静道,以摄于众生,众生违圣道,习诸不正业。’”
^ 《大方便佛报恩经》:“尔时五百人寻共发声,唱如是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尔时如来在耆阇崛山,以慈悲力于游乾陀山,即大风起,吹动树林,起栴檀尘,满虚空中。风即吹往至彼深山诸群贼所,坌诸贼眼及诸身疮,平复如故。尔时诸贼还得两眼,身疮平复,血变为乳,俱发是言:“我等今者,蒙佛重恩,身体安乐。报佛恩者应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唱已,一切大众异口同音,而作是言:“诸未安众生,我当安之;诸未解脱众生,我当解之;诸未度者我当度之;未得道者,令得涅槃。””
^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其未度者我当度之,未脱者我当脱之,未安者我当安之,未般泥洹者我当令般泥洹。我当除一切人之重担,志愿无上之僧那见。”
^ 《道行般若经》:“释提桓因言。我欲使人于法中益念不厌生死之苦。一切天上天下为苦。用人故悉当忍勤苦之行。心作是念。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释提桓因化作曼陀罗华满掬,散佛上,作是言:“世尊!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愿令具足佛法,具足萨婆若,具足自然法,具足无漏法。世尊!我乃至不生一念,欲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有退转。世尊!我见生死之中,有诸苦恼,不生一念,欲使菩萨有退转者,我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勤行精进。何以故?是人等,能发如是心,则大利益一切世间。我自得度,当度未度者。我自得脱,当脱未脱者。我自得安,当安未安者。我自灭度,当度未灭度者。”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文陀罗华而散佛上,发是言:“以是福德,若有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令此人具足佛法,具足一切智,具足自然法。若求声闻者,令具足声闻法。世尊!若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我终不生一念令其转还,我亦不生一念令其转还堕声闻、辟支佛地。世尊!我愿诸菩萨倍复精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众生生死中种种苦恼,欲利益安乐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以是心,作是愿:‘我既自度亦当度未度者,我既自脱当脱未脱者,我既安隐当安未安者,我既灭度当使未入灭度者得灭度。’”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时,天帝释作是念已,即取天上微妙音花,奉散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既散花已,作是愿言:“若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以我所集功德善根,令彼所求无上佛法一切智智速得圆满。以我所集功德善根,令彼所求自然人法、真无漏法速得圆满。以我所集功德善根,令彼一切所欲闻法皆速圆满。以我所集功德善根,若求声闻、独觉乘者亦令所愿疾得满足。”作是愿已,即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已发无上正等觉心,我终不生一念异意,令其退转大菩提心。我亦不生一念异意,令诸菩萨摩诃萨众厌离无上正等菩提,退住声闻、独觉等地。“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已于无上正等菩提心生欲乐,我愿彼心倍复增进,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愿彼菩萨摩诃萨众见生死中种种苦已,为欲利乐世间天、人、阿素洛等发起种种坚固大愿:‘我既自度生死大海,亦当精勤度未度者。我既自解生死系缚,亦当精勤解未解者。我于种种生死怖畏既自安隐,亦当精勤安未安者。我既自证究竟涅槃,亦当精勤令未证者皆同证得。’”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脱未脱者,安未安者,度未度者,故行进波罗蜜。”《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闻经者悉当使闻之,诸未般泥洹者皆令当得般泥洹,是为精进。”
^ 《法华经》:“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 《大般涅槃经》:“菩萨亦尔,欲得长寿,应当护念一切众生同于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授不杀戒,教修善法。亦当安止一切众生于五戒十善,复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一切诸趣,拔济是中苦恼众生,脱未脱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诸恐怖者,以如是等业因缘故,菩萨则得寿命长远,于诸智慧而得自在,随所寿终生于天上。”
^ 15.0 15.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第7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复次,善男子!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
^ 摩诃止观 第5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发真正菩提心者。...... 而今还以爱茧自缠。痴灯所害。...... 思惟彼我鲠痛自他。故起大慈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 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
^ 谛观《天台四教仪》:“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既已发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
^ 六祖坛经(敦煌本):“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六祖坛经(宗宝本):“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 五灯会元:“释迦老子有四弘誓愿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传授三坛弘戒法仪:“诸佛子等。既悔过已。我今教汝发大誓愿。(开导云。作礼一拜起身。和尚举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法界次第初门》:“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麁。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无分段麁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生灭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度故云未度者令度”《六祖坛经》:“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 《法界次第初门》:“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今明集者。即是烦恼润业。能招聚生死。烦恼润业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二、无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聚变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令得解。故云未解者令解”《六祖坛经》:“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
^ 《法界次第初门》:“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缘道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有二种正助道。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也”《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六祖坛经》:“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
^ 《法界次第初门》:“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缘灭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今明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有二种业烦恼生死。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二变易生死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故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六祖坛经》:“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 《天台八教大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10-26.,从初发心缘生灭四谛。发四弘誓愿一味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谓度天魔外道。爱见二种六道众生。此缘苦谛境而发心也。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愿断。爱见六道众生二十五有。见思之缚令得解脱。即缘集谛境而发心也。三未安者令安。谓法门无尽誓愿知。即令爱见六道众生。知三十七品道谛。自安此缘道谛而发心也。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令六道爱见众生。灭二十五有因果证灭谛理。
^ 佛光大辞典. 五大願.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 释迦牟尼佛所发五百大愿. 学佛网.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衍轮尼师〈指月集〉. 纽约青年佛教通讯中心. 2003-08-24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及《佛说无量寿经》
^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唐三藏沙门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 往生論之三:三種條件,一次滿足. 罗卓仁谦. 2019-07-08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外部链接[编辑]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无限远的一扇窗—发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