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国志.魏书七.吕布臧洪传第七》的记载。
在场的听众,上至刺史将侯,下到卒伍仆隶,没有不感动振奋的。但陈寿写到这里笔锋一转:
“顷之,诸军莫适先进,而食尽众散。”
各路诸侯害怕董卓势力强盛,大眼瞪小眼,你看我,我等你,都不敢率先进军,最后,粮食吃光了,散伙了!
《三国志.魏书.吕布臧洪传第七》写到这里,“讨伐董卓”就写完了。在《三国志.武帝纪第一.曹操》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和,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酸枣会盟后,袁绍作为盟主,本该率领众诸侯与董卓开战,可是都害怕董卓兵势强大,谁也不敢率先出阵进攻,于是曹操站出来,面对众诸侯说了上述一番话,译文为:
“我们兴义兵是讨伐叛乱,现各路军兵已经会合,诸位还顾虑什么呢?如果董卓事先知道我们起兵的消息,仰持天子的名义,占据洛阳周围险要的地形,出兵东进控制天下,那即使他道义尽丧,仍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隐患。可现在他焚烧宫室,挟持天子向西迁徙,全国都为之动荡,地方豪杰和百姓不知该依附谁,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董卓啊!这是一个一战就能安定天下的机会,我们可不能坐失良机啊!”
曹操讲后,“遂引兵西,将据成皋(今荥阳西北)”。曹操不顾自己兵力弱小,率领自己的队伍向西进发,第一步准备攻占成皋。队伍开到荥阳,与董卓部将徐荣相遇,双方激战,曹操被流箭射中,马也受了伤,曹操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还说了一句足以让后人肃然起敬的话:
“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可以没有将军您!)”(见《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曹洪》)
曹操骑着曹洪的马逃离险境,《三国志》接着写道:
“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徐荣见曹操带的兵马虽少,却能与自己激战整日,揣测酸枣不容易攻克,也就领兵返回了。
《三国志》接着记述道: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渤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 曹操率领败兵乘夜逃到酸枣大本营一看,十几万大军在那里整天好吃好喝,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根本不说如何讨伐董卓那回事。曹操非常生气,忍不住训斥了他们一番,然后给他们出主意,谋划如何讨伐董卓的宏伟蓝图,其中具体到驻扎酸枣的几路大军如何行动——驻守成皋、控制敖仓、封锁辗辕太谷两个关隘等等。最后痛心疾首地说(译文):
“现在我们以维护正义的名号聚集了军队,大家却瞻前顾后,惧怕敌人而不敢进兵,这是让天下百姓对我们失望啊,我真替你们感到羞耻!”
结果,张邈等诸侯一点也不采纳曹操的计策,曹操因为自己兵少,和夏侯惇等将领到扬州招兵买马去了。反董卓联盟,被演义化的“十八路诸侯”分崩离析。
从《三国志》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酸枣会盟”是“讨伐董卓”的具体内容,但除了造造声势之外,实际上基本上没有行动。《三国演义》渲染的“三英战吕布”子虚乌有,刘关张三兄弟没有参加“讨伐董卓”,华雄是被孙坚斩的,具体地点在“阳人”这个地方(见《三国志.吴书一.孙坚》),与关羽毫不相干。“讨伐董卓”的诸侯也没有“十八路”之多,更没有都参加“会盟”,“会盟”地点不在洛阳在酸枣,宣读誓词的人不是袁绍是臧洪!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酸枣会盟”,看到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颠覆了我们从《三国演义》和古装戏中认识的“白脸”曹操形象,加深了我们对毛主席、鲁迅关于曹操正面评价的理解。
“酸枣会盟”的全过程充分表现出曹操是一个有远见、有理想、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人!
千万不要认为曹操一出阵打了败仗而对其说三道四,要知道当时如何对待董卓是个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是一个严重的大是大非问题。多少三国风云人物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而被历史淘汰和耻笑。
如吕布,虽被誉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但他认贼作父,充当董卓的爪牙;
再如袁绍,虽被推为反董联盟的盟主,但他色厉内荏,缺少谋略,最终不能成事。
而这时的曹操初出茅庐,身份低微,兵力弱小,其他诸侯根本没把他看在眼里,他却全然不顾这些,勇敢地打响了讨伐董卓的第一枪;上演了“曹操九死一生”的第一死(其他几死如徐州战吕布,吕布把戟放在曹操头上;西凉战马超;华容道遇关羽等等);面对诸路大军不图进取,他痛心疾首,严辞痛斥诸路大军不作为,痛斥之后还苦口婆心地为其出谋划策。
这就是《三国志》中早期的曹操形象,这就是“酸枣会盟”给我们的启示!
“酸枣会盟”这件历史大事,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我们不可不知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